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用数据新闻创新军事报道方式

※发布时间:2019-3-12 4:29:5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带金字旁的女孩名字目前,国内诸多也已开始探索实践数据新闻,如新华网的“数据新闻”频道、财新网的“数字说”等。然而,军队新闻却似乎并未对此予以足够重视。2015年12月25日,习在视察解放军时强调,要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点和优势,推进、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军事创新发展。笔者以为,逐步尝试作为大数据时代新闻业新兴领域的数据新闻,或可为军事新闻的创新发展打开一扇新视窗。

  数据新闻实际上是20世纪之后,伴随新闻界对新闻客观真实性的不断追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对新闻学其他领域的一种赓续和传承,其中最主要的体现为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和数据库新闻。与此同时,虽然这些新闻形态与数据新闻在使用科学研究方法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各自对待数据态度的迥异决定了数据新闻并非对前者的简单复制。

  精确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起始源流。精确新闻报道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由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是指在新闻实践中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科学抽样收集资料,对之进行分析,并用数据来验证事实的报道方法。实践的标志是1967年菲利普·迈耶对437位参与骚乱的黑人的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当时在盛行的“参加骚乱者是底层人士”“南部黑人比北部黑人多”等错误论调。精确新闻报道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新闻学,其显著特点是用数据说明做新闻,从而使得新闻报道更具精确度。数据新闻所固有的“数据”属性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确新闻报道有着天然联系。

  计算机辅助报道:数据新闻的参谋助手。计算机辅助报道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实践的标志是1952年美国期间,哥伦比亚公司根据选举前期所返回的票数成功预测到艾森豪威尔会取得胜利。正是由于计算机新闻报道的兴起,记者开始不断尝试运用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从公共数据库寻找需要的数据信息来完成调查性报道,履行监察、服务的。它不仅能够辅助精确新闻报道,还能辅助其他类型报道。今天的数据新闻也照样离不开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数据库新闻报道:数据新闻的“黎明前夜”。数据库新闻报道是20世纪90年代新闻界继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之后提出的又一新闻概念,是距离数据新闻最近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的出现主要是源于记者开始尝试从或者自己已有的数据库中寻觅数据集并从中挖掘新闻。但早期的数据库新闻只是对数据的基本整合,并未包含深度分析,也没有真正的挖掘,因而和数据新闻存在很大区别。

  正如新兴无法取代传统一样,数据新闻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尽管如此,由于数据新闻本身就包孕着一种“、关联、对接”的互联网逻辑,是一种符合新闻规律的新闻形态,这就决定了其必将在未来新闻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运用数据新闻报道军事新闻,将对新闻真实性、深刻性和易读性产生重大影响。

  真实性:从关注局部到关照全局。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一个追求。军事新闻报道虽然从未放弃过对新闻真实性的强调,但事实上,由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难免带有,部分报道常常出现所谓的“假”“大”“空”而备受读者诟病。此外,一些军事新闻报道特别是大型报道往往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协作,但囿于记者个人视野和能力素质,即使主观想做到全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进而造成新闻真实只能是一种片面的、局部的真实。数据新闻在前期制作中依靠的是对相关事件所有数据的聚合分析,这些数据对新闻事件而言,既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反映,也是一种“不留死角”的记录。这就为军事新闻报道摆脱主观“合理想象”的泥淖提供了条件。

  深刻性:从现象抽离到本质。传统的军事新闻报道特别是重点题材的报道,往往采取推出系列报道或者连续报道的形式来事情的发展,其故事性、情节性不容置喙。然而,这些报道从整体上趋向于现象报道,是对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报道。数据新闻既非传统的“看图说话”式的简洁表达方式,也不是对少量数据的统计,而是立足于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挖掘,旨在告诉人们平时所难以发现的问题或细节。比如,2011年英国伦敦发生骚乱之后,英国和否认骚乱与贫困有关,并一度把原因归罪于社交如 Facebook、 Twitter 、骚乱,甚至要求关闭社交。为此,《卫报》系统收集了公开的法庭审理骚乱案件资料以及关于社会经济状况的统计资料,并梳理了260 万条关于骚乱的推特信息,制作出来的数据新闻有力驳斥了先前的错误言论,并指出社交在纠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单纯依靠记者采访,其报道的深刻性必然难有数据新闻的魅力。

  易读性:从选择阅读到主动“悦读”。新兴的大行其道让受众进入“读图”时代,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新闻报道方式,由于很难被受众完全消化而变得市场越来越小。近年来,军事新闻报道已经开始从以文字为主的文本慢慢向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文本转变。但从质上讲,这种新闻呈现形式只是一种机械地捏合,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受众“悦读”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也将陷入“味同嚼蜡”的窘境。数据新闻则大不相同,可视化是其呈现环节的重要特征,它脱离了过去文字为主,数字为辅的表达方式,转而以数据和可视化图表作为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呈现方式,通过数据的过滤和视觉化处理来讲故事。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影响已经渗透和嵌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与新闻业的完美融合,现已体现诸多优越性。将数据新闻的实践融入军事新闻报道,亟需对既有的观念、结构进行更新。

  宏观层面:强化数据意识。中国人数据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胡适就对中国人“凡事差不多、凡事只讲大致如此”的习惯和作风深感忧虑。当前,包括军事新闻编辑记者在内的我国从业人员,以往接受的新闻专业教育多为文科类课程,更多的是具备一种采写编评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军事新闻报道更注重对文字的推敲和逻辑的推演,对受众接受习惯的考虑则相对较少。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记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传统的知识结构根本无法满足数据新闻的要求。因此,就记者本身而言,应当加强对数据新闻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纠正对数据不重视的现象。

  中观层面:建设数据团队。数据新闻对传统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数据意识上,也体现在中观层面的结构机制上。国际上大部分新闻机构认可的数据新闻制作团队应该由编辑记者(The Reporter)、程序员(The Coder)和设计师(The Designer)三部分构成,不同由此衍生出适合自己的团队。编辑记者主要负责整个报道的写作和把关;程序员主要负责技术问题,如对数据采集、清洗、加工、整合;设计员则主要负责数据的呈现,力求展示数据的可视化之美。数据团队的建立,推倒了“新闻编辑室的那一面墙”,让文学、统计学、信息学、美学等多领域交叉学科走到一起,实现了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如《纽约时报》有4个数据新闻团队,每个团队5-10人,包括开发者、设计师和编辑记者三个岗位。《邮报》有13位开发者,以松散团队的形式,嵌入编辑部的IT团队,对报道提供支撑,负责开发前后端和可视化制作。综观我军新闻编辑室的运作,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大的重组空间,而要建立规范的数据新闻团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的选齐配强,要引进和培养具有新闻、有数据处理能力、有可视化呈现能力的新型人才。

  微观层面:丰富数据来源。笔者以为,军事新闻报道之所以迟迟没有迈开数据新闻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是军事数据保密使然。我军很多数据都是严格管理的对象,一般很难获得,即使获取了也不可能随意发表。但在此方面,仍可以有所作为:一是国家和军队已经公开的有关军事数据资源,比如历年军费、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数据,经过整合、关联和对比分析,其价值可能要远远高于单纯的文字叙述。二是自采的数据。最常见的就是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比如问卷法和调研法,都是部队常见的数据采集办法。当下应着重考虑如何更多使用互联网渠道进行数据的撷取,匿名性平台在减少受调查者心理顾虑方面要远优于传统的纸卷调查。三是社交数据。特别是“两微一端”中集纳了大量的关系、心理、行为、地理等方面数据,都是军事可资利用的宝藏。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