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经信息> 文章内容

三体》登陆美加速中国前沿探险吗

※发布时间:2016-2-7 15:02: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当美国硬科幻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在中国上海大张旗鼓地举行首映礼的同一周,中国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悄悄登陆市场。负责《三体》英文版发售的科幻小说出版公司Tor的编辑利兹戈林斯基(Liz Gorinsky)对记者表示,《三体》英文版发售当天并不会有盛大的庆功仪式,但却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都用专门页面对这部书登陆美国进行了报道, “这是很罕见的,特别是对于科幻图书这种相对小众的类型来说。”

  《华尔街日报》评价《三体》登陆美国时称,“有关中国的新闻很多,但是主流出版该国直接输出的文化的情况却不多”,将《三体》的英文出版视作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输出,由市场主导,而非行政推动。利兹表示自己并不懂中文,不会评论意识形态,做出将《三体》带到美国市场这个决定是经过商业上的深思熟虑。利兹强调,《三体》中的“科学幻想”源自东方文化,自成一派,并硬科幻的线(故事情节依靠技术来推动和解决,而非“幻想”),这在任何语言叙事体系中都是罕见的佳作。这是决定出版《三体》英文版的首要原因。

  当《三体》成为新中国建国之后第一部进入市场的科幻长篇,当一个中国人视角的外空探索故事进入人类反思的全球叙事体系之际,相比这本书到底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多少册,让人更兴奋也更好奇的是,《三体》的出现和畅销是否能加速中国人在前沿领域的探索。

  从美国科幻和工业相辅相成的历史来看,似乎有理由乐观。美国在1940到1950年科幻小说的黄金时期,也正是美国二战后工业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科幻小说作为工业之后才有的特有文化现象,是最具有现代感的文化想象,并对现实生活产生指导作用,它以科学幻想的方式关注人类未来命运,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有一些甚至可以提前预言未来场景。当时科幻小说中曾经出现了后来数十年中将诞生的航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原型。而这些发明创造实际诞生发展的年代也是美国在战后率先以原子能,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的时期。高科技成为美国长期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领先地位的法宝。

  《三体》能够获得包括《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主流的关注也正是被解读成了中国正在经历的工业化以及中国国力崛起的缩影,于是有了超越文本本身的意义。而伴随着《三体》诞生的大背景是一个中国公共领域和私营领域渐渐加大研发投入,探索前沿科技的时代。

  哥伦比亚大学金砖国家研究室主任马科斯特洛吉(Marcos Troyjo)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0年前,中国只花了经济总量的0.6%在科研方面,而现在中国花了P的1.6%在研发方面。根据测算,在2025年,也就是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那一年,中国将会将P的2.1%都花费在科研方面,将达到发达经济体在科研花费的金额。” 他补充道,“这会是中国DNA的改变。”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外太空科研中的美国模式的独特性在于私营板块不仅仅提供想像力和财力,也在贡献着商业运营和技术实践。198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签署《商业太空发射法案》,便了私营企业和公共板块联手探索航空发射的时代。在此之前,美国境内的商业卫星发射必须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飞机。数据显示,时至今日,包括太空旅行在内的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硅谷的大佬们,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以及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都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弄潮儿。而相比之下,中国无论在人才储备,商业融资以及工业化研发管理方面尚未实现市场化,而主要依靠。

  《三体》原作者60后的刘慈欣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搭乘飞船做一次真正的太空旅行,而不仅仅是在想象的空间里,但这或许要比把《三体》卖到美国难得多。目前被寄予厚望,业内能最快实现私人航空旅行的要属英国维珍公司旗下的维珍银河。该公司正积极筹备“太空船2号”的亚轨道之旅,原计划明年春季实现,一张票为26万美元(约150万人民币)。

  但是,当票价对一批先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都已经不成问题之际,中国人怕是仍无缘成为第一批“太空观光客“。由于维珍银河的“白骑士2号”和“飞船2号”飞船的火箭引擎技术都来自美国,而根据美国在冷战时期制定的《国际武器贸易条例》和反间谍法,维珍银河的太空旅行将不得向中国人售票。

  (腾讯财经 康 发自纽约)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