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军事报道> 文章内容

从“融合”看军事融合新闻的创优策略

※发布时间:2021-3-18 8:21: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摘 要:第29届中国新闻融合获的50件作品,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融合新闻作品的发展趋势。这些作品在主题、技术设计和互动性上都有其共性特征,同时在新闻性、叙事表达、内容与技术的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通过分析,可为我军军事新闻工作者制作与军事题材融合新闻作品提供思考与借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国新闻至今已成功举办29届,其中第二届“融合”的出炉备受关注。2019年的“融合”项分为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创意互动、新品牌栏目、新报道界面、融合创新六大板块,从特别到三等共评选出50件获作品。本文将通过分析获作品的特点和不足,探索融合新闻作品的创优策略。

  本届获作品中,党报新依旧青睐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在呈现新闻工作重点亮点、社会民生热点难点时,“做大主题如烹小鲜”,将硬新闻巧妙软着陆。

  在面对容易陷入套的时政报道、典型人物报道时,津云新集团报送的作品《臊子》可谓别具匠心。《臊子》讲述的是青年教师到甘肃沙湾镇大寨村创新扶贫的故事,该作品通过互联网的表达方式,设计“扶贫日志”为创意点,运用三维动画、趣味转场等技巧,主旋律宣传契合当下年轻化语境表达,将关于扶贫的时政“硬内核”精准且柔性地传达出来。除了表现手法上的巧思,为了让大主题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方面,获作品还更加注重选择日常化、生活化的故事。短视频《上桥!今天和“溜索”说再见》在“民族地区正式结束溜索时代”的时间截点,选取了一位乡村教师最后一次走“老”过江的故事,从微观视角展现“溜索改桥”工程给百姓带来的福祉。

  以互联网思维包装报道内容,效果将事半功倍。本届获作品在技术设计方面,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点。如融合创新作品《OFO》突破传统监督报道单一形式,以H5形态的交互设计,融合动画、视频、可视化数据图、文字报道等于一体,多角度呈现各地OFO总部现状、消费者投诉、运维人员采访等,让该作品无论在内容丰富度还是互动体验感上均远超单纯图文;再如三江源国家公园全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更是在H5产品中融入360度全景图片、定点和漫游VR视频、互动热点等技术,大大强化了新闻交互性。还有移动端封面采用的随机打开可变技术等,都实现了多种技术和表现形式的融合,赋予了自然生态报道新的活力。

  本届融合作品还呈现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全方位结合的特点,大大拓宽了报道维度。《时光博物馆》系列报道结合线上主题报道与线下实体场馆的创意体验,通过主题采访、评论文章、短视频、H5、直播等形式的全报道,达成大众参与、大众的效果;《百天千万扶贫行动》则在线下开设长江云扶贫馆,以“主题宣传+新闻故事+扶贫代言+互动直播+大型活动+电商销售”的新模式助力湖北脱贫攻坚,新和传统的联动报道实现了效果的倍增效应,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使扶贫宣传可见、可感、可信,真正落到了实处。

  同上届评选标准相比,本届短视频新闻时长从“不超过10分钟”缩短为“不超过8分钟”,且要求“新闻性强”“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可见,“短、实、新”的文风十分受鼓励。但本届作品仍以策划性、仪式性报道为主,凸显突发性、现场性的报道数量依然不多。有的突发新闻、现场报道虽然真实还原现场,感染力强,且在原视频基础上进行了剪辑和设计,但作为的短视频则仅停留在描述现象上,缺乏背景、新闻价值的挖掘和意义提升,无法提供更深层信息。如《时速!患者心脏骤停,桂林女医生跟着病床边跑边做心肺复苏》 《福建首例空中转运救援重症婴儿》等都或多或少有此类问题。若能适当增加一些策划和设计,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完整度,更有利于创新创优。

  本届“融合”作品中依旧有个别作品依循传统思,将多种作品单纯“叠加”,页面设计倾向于传统的全方位专题报道,因板块过多、信息过全略显臃肿。如《致敬历史·世界第一大港成长记》,其主题报道界面堆叠了文字、视频、H5等多类型报道,没有逻辑主线的或是索引元素,使受众不知从何看起,无法聚焦重点 ;微视频《秦岭最美小慢车》运用线性叙事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主人公的求学,随着故事推进,此类叙事方式反而使主题愈显模糊。因此,要注重叙事方式与主题表达的匹配,尽量避免因强有力逻辑主线的缺失而使观众对视频主题表达产生困惑。

  使用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内容创意和主题表达,但不能因过于依赖技术而弱化作品的内在价值,同样也不宜只顾内容而疏于使用技巧。只有找准两者结合点,才能使效果最优化。获普利策新闻的一些融合新闻在这一点上值得借鉴,例如2018年获作品《边境墙:你想要的探索方式》是一个典型的多技术结合的融合新闻,该报道提供了6种探索美国-墨西哥边境墙的方式—交互式地图、纪录片、航拍、视频故事、、虚拟现实,技术丰富且超前。在本届获作品中,H5作品《四世同堂影像录》 《致敬!马钢功勋炉“光荣退休”》等作品的互动页面的技术转换形式则略显简单,缺少更多可以由用户自行“探索发掘”的信息,在和主题结合的细节处理等方面缺乏巧思,可见,加强技术呈现与内容表达的紧密结合,能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强化效果。

  本届作品中,涉军题材的融作品相对少,由军内制作的获作品更是稀缺。其实,涉军新闻报道因其题材的特殊性,极易引发受众的关注与好奇。对此,军内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深耕军事内容,有力抓取其中的创新点,有针对性地在用户需求上找突破。例如,本届中网的获短视频《致老兵,我们的二十四分之一》,聚焦中国每24人中就有1人是退役军人,镜头跟随纪录这些老兵们的新选择、新与新担当,表达了“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的主题,回应了用户的关切。军内可借鉴其思,充分利用独有题材优势,体察用户兴奋点,优选主题,在相应时间节点推出切中用户信息、情感、观点需求的优秀作品。

  融合生产时代,相较传统见人见事的线性叙事,多数视听作品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这类作品需要找到一个新的介质作依托,作为主线引导用户在短时间内于庞杂的信息流中迅速抓住重点,获得足量信息,了解事件全貌。如央视网的创意纸模微视频《点亮中国》,全篇贯穿墨水笔和纸模的新颖介质,立体展示新中国伟大成就;《央广主播的朋友圈》将记者形象嵌入新闻中作牵引,既实现了人际,又整合了新样式,极具交流感。

  可见,军队融合新闻制作若能树立主线思维,完善新叙事策略,在作品中加入有“”功能的小设计,使新闻故事有了强有力的逻辑线索,再用融的方法呈现作牵引,就能使作品具有高辨识度的创新性质。本届兵团日报微信号制作的获三等作品《我们合家团圆他们为国守边元宵节为生命界碑点赞》,其叙事引导线索就略显乏力,点击屏幕进入后续页面的方式缺乏逻辑感和创新力,若能以某个界碑的战士的形象作为引导人物,脉络则会更加清晰。

  新闻属性和技术属性如何相容,让媒介技术发挥承托内容的最大潜能,也是军队亟需思考的问题。本届作品中,中网的H5作品《习点兵我练兵》,通过全民代入式练兵互动,让重大时政新闻“潮”起来、“黏”起来,在军内外掀起一股“爱我国防,强军有我”的热潮,实现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设计此类军事游戏,难度要恰当,要能刺激受众反复挑战的,最好能结合热点新闻事件,加入类似空战、军事摩擦、战场喊话等元素。这样不仅能使受众获得深度参与和体验感,还有较强的新闻性和现实意义。

  2015年《纽约时报》以欧洲难民危机为主题推出的VR沉浸式纪录片《失所》十分值得借鉴。该作品以流浪儿童第一视角“复现”战乱。用户戴上设备便可与难民居于同一时空,体验空中投食、战火等,还能滑动手机屏幕点击特定放大,在战地进行“地毯式搜索”等。同样,VR技术和军事元素的有机结合也可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如军营生活体验类游戏、阅兵花车全景体验、军人第一视角角色扮演等都是有益探索,制作者需要从受众视角出发,将其摆在新闻事件的“中心”,以VR来强化报道细节和新闻主题,而非仅仅停留在生硬的技术叠加上。我和小保姆